
马来西亚吉兰丹州深受泰国南传佛教的熏陶州内佛寺或当地人称的“暹庙”林立,尤以马泰边界的道北县(Tumpat)为最,不但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胜地,佛友竞相慕名而来访高僧求佛牌,甚至成为伊斯兰党丹州政府,标榜为信仰自由的象征。
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,主要是地理因素的催化,也因此让吉兰丹,成为一个很特殊的州属,即神秘又敏感。
不过,诸位佛友是否又发现,这些香火鼎盛、色彩鲜明的寺庙其实也蛇影幢幢,在癸己蛇年即将来临之际,终于被人们认出所在位置。
(不少神祇以蛇为原型)
印度胶及佛教中有不少以蛇为原型的神祇,例如那伽、摩纳娑、摩呼罗伽、佛教神明军茶利明王身上也有蛇为装饰。有人把蛇雅称为“小龙”在中草药里,蛇蜕被尊称为“龙衣”,连农历3月3蛇结束冬眠出洞活动的日子,也称为“龙抬头”,把龙说成是先人在蛇的基础上添枝加叶附会而成的。
不过,丹州佛寺里的蛇,并没有如此复杂的背景,它出现在雕塑、壁画、佛象和建筑物的结构当中,不突兀、不诡异,自然地融合在那呢呢喃喃佛语中,似乎应证了佛教里,蛇是“顺”的象征。
“必打佛牌驱蛇”保平安
蛇桥“僧王庙”富传奇性。
(关于“有蛇的庙”,第一个印象是“蛇桥”)。
蛇桥位于巴西马县通往丹泰边界兰斗班让半途中鲁布钟的甘榜烈必,村里有座富有传奇性的“僧王庙”,正式名称是‘’乌塔玛兰佛寺”(Wat Uttamaram)。
何谓僧王?在大马佛教界里,曾被泰国觐选的108位高僧里,唯一不属于泰国境内的高僧,就是信徒尊称为“督拉惹”的高僧,也是唯一被苏丹和王室御封为“督拉惹”的高僧。
“督拉惹”(Tok Raja),意译为“督”,国语是公公、法师、 村长及长辈等意思。“拉惹”意译为苏丹王室,结合起来的“督拉惹”应该是“王室僧”,简称为“僧王”。
“僧王庙”传奇远播,始于第一代僧王龙婆坤榜锡(Luang Por Kron BangSae)
龙婆坤出生于1876年(佛历2419) 11月2日,12岁时,父亲带他到乌塔玛兰佛寺(也称Wat Bangsae),随寺院主持学习泰文,过后又学会了巴利文。1895年,他剃度受戒为僧人,此后就翻山越岭,徒步行走,到各地去寻访名师赞研各门法术,而且还在泰南各府当了多间佛寺的主持。
【1925年,他决定回到家乡,接任乌塔玛兰佛寺的住持方丈】。
当时,寺庙周围都是橡胶园,村民多以割胶为生,生活辛苦,惟每逢节日却非常诚心前来献僧供佛。有者今天欢天喜地来献僧,明天却传来他的噩耗,说是被蛇咬死了!原来橡胶园里毒蛇丛生,尤其是眼镜蛇,在攻击人的时候, 竖起来像人一般高。
高僧看到这种情景非常难过,就将以前修苦行戒时所收集的圣土用来制造避险的信物,这就是他初期制造“盖脸佛”的心意,制成后派发给信徒,信徒佩带后果真一路平安无事,更奇怪的是,毒蛇遇上有佩带“必打”佛牌的村民,都会掉头而逃,不敢接近,甚至碰上老虎、熊也出现相同的情况。
(蛇桥护墙2蛇头朝庙方向)
建造“蛇桥”,很大的可能性就是来自“必打佛牌驱蛇”的故事。
今天,信徒或游客要到僧王庙,必先要越过蛇桥,石桥两旁有高及腰部的护墙,墙上左右就有2尾棕色且光溜溜的蛇,头朝僧王庙方向,作昂首之姿,似为人指路。
龙婆坤高僧有手杖,泰语称为“迈古鲁”(Mai Kru),他把手杖送给吉兰丹苏丹,而苏丹每次召开王室大会时,再也不会发生头痛的问题,从此手不离此权杖,紧随于身。苏丹为了感谢高僧的恩典,首开先河赐封泰裔高僧为僧王,马来语就是“督拉惹”(Tok Raja)。
时至今日乌塔玛兰佛庙也被尊称为WAT UTTAMARAM (TOK RAJA)
今天营业 | 上午08:00 – 下午06:00 |